

张莲鹏 西南林业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学科负责人,主要从事生物质基胶黏剂和生物质基功能材料。
张莲鹏选择投身高等教育事业的初心,源于对科学知识的满腔热忱与薪火相传的教育理想。他始终秉持“以智启智,以心育心”的教学理念,既注重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更着力激发学生求知热情与探索精神,尤其珍视在传道授业过程中助力学子成长成才带来的成就感。回溯其教学生涯,博士导师的言传身教影响至深——先生授课时激情澎湃的学术感染力、因材施教的教学智慧,以及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执教理念,始终指引着他在育人道路上精益求精。
张莲鹏秉持“立德树人、经世致用”的教育哲学,将大学教育定位为三维育人工程:夯实专业根基以铸就治学之本,激发创新思维以培育探索之翼,涵养家国情怀以淬炼责任担当。以《材料化学》课程改革为例,其独创“双轮驱动”教学模式——通过科研反哺教学实现知识迭代,借助翻转课堂构建智慧碰撞的磁场,使课堂成为知识生产与价值塑造的有机载体。在差异化培养实践中,他践行“因材施教,各成其器”的教育智慧,通过精准的学情诊断与个性化培养方案,让每位学生都能在“精研覃思”的学术训练中实现自我突破。
张莲鹏深谙“教研相长”的学术真谛,构建起“双向赋能”的科教融合体系。作为生物质材料领域的研究者,他独创“双螺旋”育人模式:一方面以科研洞见重构《材料化学》课程图谱,通过案例式教学将前沿成果转化为知识再生产载体;另一方面从教学实践中提炼科学问题,形成“课堂-实验室”双向循环的创新生态。在师生互动维度,他倡导“知行相济”的导学文化,通过课题组沙龙、学术工作坊等对话机制,在平等开放的研讨中实现知识共创,构建起教学相长、共生共荣的学术共同体。
张莲鹏在回溯学术拓荒期时坦言,初至西南林业大学之际正值其学术生涯的“至暗时刻”——作为孤军奋战的跨学科转型者,既无科研团队亦缺基础设备,更面临研究范式转换的多重压力交织。在学院“传帮带”机制护航下,团队协同攻关突破性地完成实验平台从零到一的构建,由此催生出“昼伏夜出”的科研攻坚模式,这种“与时间赛跑”的拼搏姿态不仅锤炼出克难攻坚的学术韧性,更在星夜兼程中为后续的学术突破奠定基石。
张莲鹏对新入职场的年轻教师和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建议是:站得住三尺讲台,对得起师生良心。对当下大学生最想传递的一句话是:天生我才必有用,我命由我不由天。张莲鹏对教育事业的信念是:辛勤树木,智慧树人,教学科研,至真至善。(来源:宣传部、教评中心 /初审:张冉/复审:冷瑾/终审:柏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