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西南林业大学易传辉研究员、和秋菊副教授主编的《云南昆虫名录》(第1-4卷)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名录系统整理了云南分布的昆虫物种,填补了云南昆虫物种系统记录的空白,为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

云南地处多地形与气候交汇区,立体气候显著,生态系统复杂,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尽管其面积仅占全国的4.1%,却拥有全国50%以上的物种,但此前长期缺乏对昆虫物种的全面统计。 “昆虫在生态链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主编易传辉指出,自然界68%的显花植物、87.5%的被子植物依赖昆虫授粉;人类赖以生存的1300种植物中,1100多种需蜜蜂传粉,全球90%的重要作物也依赖昆虫传粉。云南昆虫数据的缺失,曾直接影响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的制定与实施。

为改变这一现状,在云南省生态环境厅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项目和云南省林学一流学科建设等项目资助下,西南林业大学的昆虫学专家参考六足纲最新分类系统,系统整理云南昆虫名录,整合不同分类系统中的物种信息,最终完成《云南昆虫名录》(第1-4卷)。该名录共记录广义昆虫4纲35目616科9314属35688种(亚种),极大丰富了云南生物物种多样性记录,使云南物种记录达61000余种,进一步彰显了云南生物多样性大省的地位。“以前我们在开展保护区规划时,常因昆虫数据不全而难以评估生态系统完整性。”西南林业大学叶江霞表示,《名录》将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红线划定、濒危物种拯救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云南昆虫名录》的出版,是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大成果,凝聚了昆虫学界专家的共同努力,将有力推动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及保护利用工作,为昆虫学、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地理学等领域的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及高校相关专业师生提供重要参考。

易传辉、和秋菊两位专家来自西南林业大学林学院、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院及国际联合实验室。这项成果填补了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部分空白,既是国际联合实验室的阶段性成果,也是该实验室研究的重要基础。

据悉,云南省跨境森林保护空间智能工程国际联合实验室由西南林业大学林学院叶江霞教授团队,联合航天科工空间工程发展有限公司、越南国立林业大学与老挝国立大学共同建设。实验室立足铸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致力于树立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国际生态治理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国卫星技术辐射南亚东南亚及“一带一路”国家。围绕跨境森林火灾、有害生物入侵等森林保护联防联控需求,实验室构建了跨境区域监测预警方面的数据、方法及工具共享技术体系,提出了跨境森林保护卫星遥感深度应用的智能化解决方案。《云南昆虫名录》的出版,为该实验室开展跨境生物入侵的智能监测预警奠定了重要基础。(来源:宣传部/文图:柏顺文/初审:张冉/复审:冷瑾/终审:柏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