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西南林业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范方宇团队在低温等离子处理核桃蛋白及其应用方面取得系列研究进展

来源: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时间:2025-08-26 作者:范方宇

西南林业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范方宇团队立足于核桃蛋白资源的开发与高值化利用研究,聚焦于该领域中的关键理论与技术问题,利用非热加工技术(低温等离子体)改性核桃蛋白及其应用方面等取得一系列研究进展。在相关期刊中发表4篇论文,4篇论文均以2023级硕士研究生邓艳梅为第一作者,范方宇教授为通讯作者。

(1)开展了低温等离子体不同处理时间对核桃蛋白的功能特性与利用研究

针对核桃蛋白溶解性、乳化性、持水持油等功能特性较差的问题。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利用低温等离子体不同处理时间改性核桃蛋白结构及功能特性,提升了核桃蛋白的综合性能。(Deng et al., 2025,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https://doi.org/10.1016/j.ijbiomac.2025.143693,中国科学院二区TOP期刊IF2025=8.5)。

2C72A

(2)开展了低温等离子体不同电压对核桃蛋白的影响机制分析

针对低温等离子体不同处理电压对核桃蛋白的影响,在前期确定最优处理时间的基础上,通过改变电压得到最优处理条件,解释了电压对核桃蛋白结构与功能的影响机制。(邓艳梅等,食品工业科技,https://doi.org/10.13386/j.issn1002-0306.2024090377,EI期刊 )。

1939D

(3)解析了低温等离子体不同时间对核桃谷蛋白的影响机制。

针对核桃谷蛋白占核桃蛋白的70%,对其结构和功能特性的深入探讨,不仅可以阐明核桃蛋白的理化特性和生物活性,而且可以为核桃资源的高价值利用和功能食品的开发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然而,核桃谷蛋白是一种不溶于水的蛋白质,具有较差的溶解性、乳化性和起泡性。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低温等离子体应用于核桃谷蛋白的改性,从谷蛋白角度解析改性机制。(Deng et al., 2025, Foods, https://doi.org/10.3390/foods14132289,中国科学院二区期刊IF2025=5.0)。

32FBB

(4)提出了低温等离子体改性核桃蛋白与原花青素非共价结合的机制

针对原花青素物理和化学性质不稳定,易降解失活等问题,探究了改性核桃蛋白-原花青素非共价结合机制及改性核桃蛋白对原花青素的保护。该方法有效保护了原花青素,且为蛋白-多酚结合提供了理论基础。(Deng, et al., 2025, LW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ttps://doi.org/10.1016/j.lwt.2025.118377,中国科学院一区TOP期刊IF2025=6.5)。

268FE

相关研究得到云南省基础研究计划项目重点项目(202401AS070012);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项目(202407AA110007);云南省“兴滇英才计划”青年人才专项(YNWR-QNBJ-2018-046)等项目支持。(来源:食品科学与工程系/文/图:范方宇/审核:罗旭/初审:张凡/复审:张冉/终审:柏顺文/责任编辑:张凡)


Copyright  ©  2003 – 2025 西南林业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000211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