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数字穿山海,智慧润边疆

来源: 时间:2025-08-29 作者:

数字穿山海,智慧润边疆

——云南民族教育数字化成果斩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当“民族地区教育数字化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项目与“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一殊荣紧密相连,台下响起的掌声中,承载着云南16个地州师生跨越十余年的期盼——这不仅是一份以数字技术击破山海阻隔、为民族地区教育开拓新局的硬核答卷,更是一曲科技与人文深情相拥的边疆教育赞歌。

(研究团队合影)

云南的重重大山,曾是无法逾越的屏障,阻挡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动。在迪庆的雪山脚下,藏族孩子的课本里满载对“远方课堂”的向往,却难觅名师亲临;在怒江的峡谷深处,傈僳族教师苦心钻研教学,却苦于缺乏先进教法;在楚雄的彝家村寨,家长期盼孩子高效学习,却受限于传统课堂的资源匮乏、师资薄弱、效能低下,如同三道隐形的门槛,横亘在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

为推开这扇大门,一场跨越产学研的“攻坚之战”悄然打响。云南师范大学牵头,联合西南林业大学、云南省教育厅教学仪器装备中心,并得华中师范大学先进理念加持,科大讯飞、超星信息、中庆现代技术等企业以技术助力,共同组建了一支“破局先锋队”。十余年来,他们的足迹深深印在大理白族村寨的小学操场,留在普洱哈尼族中学的备课室,刻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校园小径——他们不曾简单“送技术”,而是俯身倾听师生心声,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资源设计,使数字工具真正贴合边疆教学的实际。

终于,三道关键技术壁垒被逐一攻克,民族教育资源智能服务系统,令白族扎染、彝族漆器等非遗文化与学科知识在云端交汇,偏远地区的孩子轻点屏幕,便可沉浸式学传统、读文化;教师精准化教学辅助平台,为边疆教师量身定制培训课程,昔日“奔波千里求一招”的窘境,化作“足不出户取真经”的便捷;学生个性化学习支持工具,则如一位“私人导师”,依据学情精准推送练习,让学习彻底告别“跟随大部队”的迷茫。

(西南林业大学获奖教师 代飞)

如今,这一智慧成果如星火燎原,照亮云南的教育天穹。在昆明,它为2900余所学校、10万余名教师构建了信息化管理的“智慧中枢”,名师经验借数字平台传递至每所普通学校;在五华区,66万余名师生于数字空间共飨优质课例,课堂互动超越教室四壁,无远弗届;在大理白族自治州,信息化教学设备让白族学子与一线城市同频共振,指尖轻触,世界尽在眼前;在迪庆藏族自治州教育体育局,工作人员欣然感叹:“以往统计教学数据需连夜加班,如今系统一键生成,让我们能更专注地为学校排忧解难。”  

就连云南省“国培计划”也借此焕发新机——培训课程不再“千校一面”,而是精准契合边疆教师需求;培训方式从“线下集中”延伸至“线上线下融合”,偏远地区教师无需长途跋涉;质量监控机制犹如一双“智慧之眼”,实时跟进培训成效。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评价其“为全省中小学教师培训树立了示范标杆”,而这份标杆的温暖,正藏在每一位教师获得新知时绽放的笑容里。

站在荣誉的新起点,云南省教育厅智能软件技术与应用科技创新团队眺望更远的未来。他们计划将数字技术的力量从教育延伸至生态文明建设、数字云南发展的宏图之中,对接云南“3815”战略,让智慧之种在更广阔的土地生根发芽。或许不久的将来,在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学生可通过数字工具观察珍稀动植物的生长轨迹;在丽江古城畔,教师能借助智能平台与省外名校实时共研——当数字溪流汇入民族教育的长河,当智能微光照亮边疆学子的双眸,这项来自云南的科技硕果,正在为教育新质生产力写下生动注脚。

而那些闪烁在数字光芒中的求知目光,那些回荡在民族村寨课堂里的朗朗书声,便是这份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最动人、也最无愧的“获奖证书”。(来源:宣传部/文:柏顺文/初审:张凡/复审:张冉/终审:柏顺文)


Copyright  ©  2003 – 2025 西南林业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000211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