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入侵是除生境丧失外导致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最重要因素。云南是生物入侵的重灾区。植物入侵尤为严重,已发现入侵植物321种4变种,隶属59科190属,其中菊科入侵种占比最多,有35属52种,包括恶性入侵种15种,给入侵地的农林生产、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近日,西南林业大学林学院闫晓慧教授课题组在菊科入侵植物抗病毒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重要进展,先后发现紫茎泽兰和薇甘菊中的倍半萜类成分具有显著的抗烟草花叶病毒活性,并阐明了化合物的作用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分别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 nd Food Chemistry》(中国科学院1区TOP,IF 6.2)和《Pesticid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中国科学院1区TOP,IF 4.2),为资源化利用恶性入侵植物紫茎泽兰、薇甘菊及烟草花叶病毒的绿色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是对经济作物危害最大的植物病毒之一,它寄主范围广,主要危害烟草、马铃薯、辣椒等茄科作物,造成严重损失。烟草花叶病具有传播快、危害大、防控难等特点,严重威胁我国烟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急需开发新型绿色防控药剂。闫晓慧课题组自2012年开始聚焦菊科入侵植物的生物农药活性,系统开展了32种菊科入侵植物的抗TMV活性研究。
上图为紫茎泽兰中分离

得到杜松烷型倍半萜,其中9β-hydroxy-ageraphorone抗TMV活性最优,机制研究发现化合物可通过氢键(结合 TMV 外壳蛋白 Leu132)与疏水作用破坏TMV结构。喷施化合物可激活烟草的SA信号通路,提高PAL、POD等防御酶活性,并上调MYB、LBD转录因子及抗病相关基因,增强烟草对TMV抗性。
薇甘菊中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也显示出显著的抗TMV活性。其中Mikanolide的保护和治疗性活性均优于阳性对照宁南霉素。机制研究表明,Mikanolide可通过与TMV外壳蛋白(CP)结合,抑制病毒复制与组装;激活烟草系统获得性抗性(SAR),并通过调控EXP/PG和LYKs等基因表达,强化细胞壁结构、增强烟草对TMV的抗性。
该系列研究阐明了菊科入侵植物中两种不同结构类型的倍半萜类活性成分的抗病毒机制,同时发现菊科入侵植物中存在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有抑制活性的黄酮类、萜类物质,已发表相关研究论文1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为资源化利用入侵植物开发生物农药奠定了理论基础。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160378, 31200265)、云南省“兴滇英才计划”青年人才专项(YNWR-QNBJ-2018-300)、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重点项目(2019FA011)及云南省森林灾害预警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项目的资助。硕士研究生刘洋、杨态娇分别为论文第一作者,闫晓慧教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来源:林学院(亚太林学院)/文/图:杨态娇/审核:张大才/初审:张凡/复审:冷瑾, 张冉/终审:柏顺文/责任编辑:张凡)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21/acs.jafc.4c11533
https://doi.org/10.1016/j.pestbp.2025.106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