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22日,西南林业大学云南省林下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团队,在楚雄州双柏县独田乡国有林场启动秋冬季林下茯苓种植实验,为破解云南茯苓种植季节单一难题探索新路径。

云南茯苓主产区(普洱、楚雄、大理、丽江等地)传统种植集中在春季,此时气温 15-20℃适配菌丝萌发,雨水充足也能满足菌种生长,秋季降温前即可采收,优势显著。但秋冬季因气温低、菌丝生长慢且易冻伤,加之云南多数地区干旱少雨,茯苓种植一直鲜有尝试。

此次实验选用实验室自主培育的 5 个茯苓品种,共 100 余袋菌包,采用两种林下种植模式:树兜种植需对松木伐桩削皮、防蚁(撒蚂蚁药),砍新切面后贴菌包,再盖地膜覆土;椴木种植则将经切段(40-60cm)、“去皮留筋”、晾晒的松木段垒放垄上,贴好菌种后覆膜覆土,周边撒药防白蚁啃食。
实验得到了当地林草局与国有林场的大力支持,不仅提供场地与材料,团队还与当地种植户深入交流,分享技术经验,为后续推广奠定基础。实验室表示,期待通过此次实验,突破秋冬季种植技术瓶颈,拓宽茯苓种植周期,助力云南林下经济多元化发展。(来源:林学院/图文:施蕊/初审:张凡/复审:张冉/终审:柏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