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西南林业大学10名驻村工作队员分赴大关县雄魁、田园、玉碗和老街四村开展驻村工作。两年来,学校驻村工作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和“三农”工作重要指示,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讲话精神,立足省委“五项职责”工作要求,在各方支持和指导下,凝心聚力,往细处想、在实处干、向深处改,奋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向前发展。

一、从细处着手,为村庄谋发展
(一)微组织展示大形象

学校驻村工作队始终将建强基层党组织作为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基础和根本,把强化村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贯穿工作始终,把提升基层党员敢带头、做表率,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作为日常工作坚持不懈推动下去。两年来,8名党员“亮身份、做表率”,立足村情实际先后为各村制定村级党建工作方案2份,探索出基层党务规范化促建设发展路径3条,谋划落实 “四问法”基层党员发展思路,推动实现雄魁村2024年被评为县级“优秀基层党组织”,玉碗村党务工作向好向优转变,老街村党(总)支部规范化发展和田园村党组织凝聚力不断增强。
同时,各村统筹党建经费近5万元,开展村级党建提升项目2个,更新完善村级党(总)支部会议室、活动室4处。两年来,驻村工作队积极做好各类党务 “规定动作”,认真谋划“特色动作”,开展庆祝“七一”主题党日活动共8次,通过联合省住建厅等兄弟单位重走出水堰和参观出水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方式重温党的光辉历程,牢记党员初心使命。
第一书记讲授专题党课10次,组织各村贯彻学习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3次,专项学习 “千万工程”“枫桥经验”等12次,参与或列席支部活动60余次。2024年,老街村组织讲授的“乡村思政课”被《人民日报》《学习强国》《云南日报》等媒体转载。在玉碗、老街村,驻村工作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帮助指导所在村党组织完善相关党务工作档案 7次,整理各类党务资料超百份。
此外,各村着力做好青年党员培养,先后培育村级青年干部9名,后备力量5名。两年来,工作队充分发挥带头模范作用,在命案防控促基层治理、森林防火最前沿,各驻村队员与村 “两委” 一起冲在前、干在一线,以良好的形象、奋进的姿态带领群众共同发展。
(二)小产业撬动大发展

壮大产业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驻村工作队秉持以地方所需,尽学校所能的优良传统,结合各队员专业所长,立足村情实际积极推动村级产业发展壮大。
在雄魁村,驻村工作队制定实施《竹产业3年提质增效行动计划》,开展筇竹抚育培训6期,开展笻竹采笋、留笋培训2 期,培养竹产业带头人3名,组织农户前往木杆学习交流1次,为农户采购竹林抚育肥料近13.76吨,全程技术指导、组织农户自筹用工1100余个,持续推进300亩笻竹和100亩方竹示范林提质改造。
田园村积极协助村“两委”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指导下进行产业转型,发挥专业优势和技术所长,探索引种人参果等特色水果,宣传引导群众做好肉牛养殖和花椒种植,推动全村产业实现“椒香四溢”与“田园牧歌”并存的发展形态。
在老街村,驻村工作队认真讲好“三片叶子”的村级产业发展故事,因地制宜探索“筑巢引凤”产业发展路径,充分发挥帮扶资金力量,做好蔬菜大棚、闲置校舍等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工作,认真配合镇、村做好旧公馆糯玉米加工厂的土地征收、厂房建设等工作,推动实现全市首家糯玉米加工厂落地投产,做好全村糯玉米规划种植,预计2025年老街村糯玉米种植面积超1000亩,年产值突破100万元,带动200余户农户增收。
在玉碗村,驻村工作队充分发挥专业所长,推动实现玉碗村筇竹入选省级 “一村一品” 和蜘蛛湾村民小组500亩“云端土豆”种植。此外,驻村工作队还积极探索村级产业延链强链建设,通过强化消费帮扶、品牌打造和线上直播等方式让各村特色农产品能够种出来、卖出去。同时,积极对接派出单位,帮助群众销售土豆10吨,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一起通过电商平台为大关推介玉碗蔬菜、牛肉等农特产品15次,销售额超2万余元。雄魁村、田园村通过直接采购推广销售蜂蜜、茶叶、花椒等各类农特产品超5000元。
(三)细举措凝聚大动力

两年来,驻村工作队将细致落实好各项帮扶措施作为日常工作的重点,紧盯 “两不愁三保障” 和饮水、住房安全底线任务,多措并举,不断夯实重点人群、低收入家庭、困难群众的发展和增收基础。
学校主要领导3次、分管领导5次、所在单位领导9次到各帮扶村了解村情民情和看望驻村队员,对接学校和地方推动落实帮扶措施5项,发放各类慰问物资近3000元。同时,驻村工作队扎实落实每月遍访重点户,每半年走访所有农户的工作要求,先后对500余户三类对象、脱贫户进行走访,落实低保、公益岗、引导外出就业和就医、就学等政策200余项(条),有力助推群众增收,确保各村不发生规模性返贫风险。
在经费保障方面,统筹各类帮扶经费68万元、协调专项经费20万元用于产业发展、教育帮扶和扶危济困等。此外,各工作队积极发挥自身智力和专业优势,在田园村驻村队员探索采用微生物菌剂、秸秆、玉米芯等配施添加入林果地,改善土壤。围绕养殖业牲畜粪便、种植业筇竹笋壳的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问题,与种养大户合作开展畜粪笋壳混合好氧堆肥研发,以期形成一套适合当地条件可实施的畜粪笋壳有机肥生产工艺技术体系,并在当地种植养殖大户试点推广。在雄魁村,驻村工作队发挥自身技术优势积极推进筇竹天然林提质增效改造,带动全村实现有机茶园科学种植管理2130亩,并完成雄魁村茶叶绿色有机认证;水果蔬菜适度规模化种植1200余亩,截至2024年底4个帮扶村群众收入均超过8700元,收入增幅超12%。
二、从小事做起,为群众办实事
(一)把好事办好

两年来,学校驻村工作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当地教育部门、辖区学校一起积极开展各类爱心助学活动15次,协调发放各类爱心款项超3万元。在玉碗镇,驻村工作队实施开展 “春雨同心圆” 计划,与镇中心小学、各村幼儿园开展密切联动,协同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驻村工作队一起为推动当地学校少年宫提质升级,筹措2万元资金用于补充少年宫体育器材、民族乐器、文具用品等。
在雄魁村,驻村工作队制定《雄魁村升学学子奖励办法》全面覆盖全村小学、初中、高中学子,开展升学表彰,并依托 “六一” 儿童节、寒暑假等时间点,与当地学校开展助学联谊活动,为学生发放爱心助学资金、添置被服文具等超6000元。在田园村,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一起,为成绩优异的学生发放升学奖励超3000元。同时,驻村工作队把关爱农村“一老一小”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工作重点,两年来,驻村工作队以行暖人,用心护未,先后开展关爱“一老一小”专项活动16次。
在玉碗镇,驻村工作队积极协调学校暑期 “三下乡” 实践团队5批次60余名师生一起到各村开展走访慰问;在翠花镇,驻村工作队利用中秋、重阳、春节等重要节庆日走访慰问村中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并为他们送上文具、大米等学习和生活用品。同时,驻村工作队通过常态化走访全覆盖,详细了解 “一老一小” 生活、学习情况,及时掌握他们的生活动态,随时为他们提供及时暖心的服务。
(二)把实事办实

两年来,学校驻村工作队紧盯群众身边急难愁盼事宜,先后开具民生实事清单100余份,完成事项1000余件,让群众切实体会到乡村振兴中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在老街村,驻村工作队通过入户走访,了解群众对家门口的道路硬化和产业路的修建呼声很高,于是积极协助好上级有关部门和村“两委”先后完成全村4条便民路和2条产业路的硬化,做好5公里道路防护栏安装。同时,积极与水务、住建等部门对接,协助做好全村水网改造提升工程2项,谋划做好青杠林—多罗片区9公里路灯安装。
在玉碗村,驻村工作队针对群众关心的采笋旺季山路难走和运输距离远等问题,积极协助做好火地村民小组竹笋加工厂的建设竣工。在雄魁村,驻村工作队探索“四贴近”服务群众理念,常态化落实为民办实事,形成群众找得到组织,责任落实到干部,群众办事有人帮的工作氛围。在田园村,针对群众对缺水季节用水需求,工作队积极做好水资源调查,并协助上级有关部门做好水源调配,处理好与邻村合理使用水源等问题,确保群众用水无忧。此外,驻村工作队还把群众关心的医疗保障、学生入学和生活保障需求等事项作为常态化工作开展,让群众在小事中感受到驻村工作队的工作力度和情感温度。
(三)把难事办妥

基层治理社会治理一直以来都是乡村振兴工作中的一个难点问题。驻村工作队到岗后,迅速转变身份,从高校教师转变为群众身边的“知心人”“和事佬”。两年来,各工作队与镇、村联动,积极开展入户走访,先后调解群众矛盾纠纷100多起,包保挂联网格6个,走访重点人群80多人次,确保各村实现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此外,老街村驻村工作队还依托法律学专业人才,成立 “小红袖普法宣传员”,在全村开展针对性普法宣讲20余次,有力有效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同时,驻村工作队还积极做好政策宣讲,通过120多次的群众会、院坝会、火塘会等方式向群众宣传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群众详细了解各项各类惠民政策。通过培育25人次的致富带头人、产业发展大户和创业能手,为群众破除等靠要的思想顽疾树立榜样,有效激发了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和“十五五”谋篇开局之年,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关键之年。在这深刻总结和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学校将秉持“红为底色、绿为特色”的办学理念,持续做好与大关县的结对帮扶工作,继续选优配强、尽出精锐。驻村工作队员也将躬身乌蒙地,立足关河畔,以“来了就是大关人”的思想认识和善做善成的行动自觉,为接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展现西林担当、贡献西林智慧。在这个充满希望与挑战的征程中,西南林业大学的驻村工作队们正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以辛勤的汗水浇灌着乡村大地,为大关县的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将继续扎根乡村,与村民们携手共进,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迈进。(来源:组织部、驻村工作队/文:王联智/初审:张冉/复审:冷瑾/终审:柏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