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科技成果登记和信息发布工作,促进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根据《云南省科技厅关于印发〈云南省科技成果登记和信息发布实施办法〉的通知》(云科奖发〔2015〕2号)要求,拟对我校以第四单位完成的“ 放牧管理与区域环境变化对藏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研究”一项研究成果进行登记。现将一项科技成果基本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内,任何对公示内容有异议的单位或个人,请以实名及书面材料的方式向科学技术处反映。
公示时间:2019年5月24日至5月31日
联系电话:0871-63863651
附件:“放牧管理与区域环境变化对藏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影 响机制研究”项目基本情况
科学技术处
2019年5月24日
附件
“放牧管理与区域环境变化对藏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研究”项目基本情况
成果名称:放牧管理与区域环境变化对藏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研究
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国家气候中心、西南林业大学、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草业科学研究所、那曲市草原站
完成人:干珠扎布、胡国铮、田波、高清竹、张勇、许红梅、万运帆、高雪、曲广鹏、旦久罗布、宋国英、鲍宇红、次旦、何世丞、谢文栋
成果简介:藏北高原海拔4500米以上,是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藏北高原分布着大量的高寒草地,为藏羚羊等珍惜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同时也支撑着藏北牧民的畜牧业生产。近几十年来,受过度放牧和区域环境变化的双重影响,藏北高寒草地大面积退化。明确放牧管理和区域环境变化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是开展藏北高寒草地保护、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自2009年以来,项目组开展了放牧管理和区域环境变化对藏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1.明确了暖干化导致高寒草地返青期推迟,揭示了未来藏北高寒牧区春季牧草短缺风险。基于遥感监测和控制实验,发现近十年藏北高寒草甸植物返青期推迟,明确了气候变暖条件下春季降水是影响植物返青的主要因素,在春旱年份返青期推迟达到21.8天;揭示了优势植物高山嵩草对水热条件变化的响应最强烈,探明了未来气候暖干化将加剧藏北高原春季牧草短缺的风险。
2.明确了开垦加速高寒草地土壤碳流失,揭示了放牧和区域环境变化条件下高寒草地土壤养分维持机制。通过模拟控制实验,发现了高寒草甸开垦后,土壤碳排放增加1.5倍以上,气候变暖对这一过程有加速效应;明确了重牧显著降低高寒草甸有效养分;揭示了增温降低土壤动物密度,从而降低凋落物分解速率,减少土壤养分输入;阐明了土壤细菌和真菌对环境因子变化具有相反的响应过程,明确了放牧与环境变化条件下高寒草地通过改变特有和稀有微生物数量来维持土壤养分供给的生态系统内在机制。
3.阐明了高寒草地植物物种多样性对放牧和区域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揭示了禁牧对维持高寒草地生产力稳定性的作用较小。发现增温导致高寒草甸优势种降低,高寒草原毒草比例增加;明确了禁牧对物种多样性无显著影响,中等强度放牧有利于物种多样性增加。发现了增温增加高寒草甸植物生产力,但降低高寒草原生产力;明确了禁牧5-7年显著增加退化草地生产力,禁牧时间过长不利于植被恢复;阐明了增水对高寒草地生产力的正效应最大,增温和增氮次之,禁牧的正面作用最小;明确了增水和增氮导致高寒草地生产力稳定性降低,增温增加高寒草地稳定性,禁牧不显著改变生产力稳定性。
该项目通过控制实验、长期观测和模型模拟相结合的手段,经过近十年的系统研究,明确了未来藏北高寒草地退化风险和高寒牧区春季牧草短缺风险,阐明了放牧管理和区域环境变化条件下高寒草地土壤养分供给维持机制,揭示了不同类型高寒草地对放牧管理和区域环境变化的差异性响应机制,明确了高寒草地生产力稳定性主要受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而人为禁牧措施对其影响较小。
该项目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56篇(SCI 27篇,CSCD 26篇,ESI高被引1篇),获得软件著作权3项,有力推动了全球变化生态学在高寒草地领域的发展,为制定高寒草地可持续管理政策和发展低碳畜牧业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