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西南林业大学科技成果拟登记项目情况的公示(四)

来源: 时间:2019-05-06 作者: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科技成果登记和信息发布工作,促进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根据《云南省科技厅关于印发〈云南省科技成果登记和信息发布实施办法〉的通知》(云科奖发〔2015〕2号)要求,拟对我校以第一单位完成的“ 云南水分生态脆弱区植被退化机制与恢复关键技术”一项研究成果进行登记;拟对我校以第二单位完成的“东喜马拉雅地区濒危灵长类保护生物学研究”一项研究成果进行登记。现将两项科技成果基本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内,任何对公示内容有异议的单位或个人,请以实名及书面材料的方式向科学技术处反映。

公示时间:2019年5月6日至5月12日

联系电话:0871-63863651

附件:

1.“云南水分生态脆弱区植被退化机制与恢复关键技术”项 目基本情况

2.“东喜马拉雅地区濒危灵长类保护生物学研究”项目基本 情况

科学技术处

2019年5月6日

附件1

“云南水分生态脆弱区植被退化机制与恢复关键技术”项目基本情况

成果名称:云南水分生态脆弱区植被退化机制与恢复关键技术

完成单位:西南林业大学

完成人:陈奇伯、王 妍、王克勤、董 琼、黄新会、黎建强、李艳梅

成果简介:

成果依托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1项国家林业局科技成果推广项目,以云南省干热河谷、岩溶石漠化等以水分条件为限制因子的生态脆弱区为研究对象,从水土流失调控和水分有效利用的角度,揭示了该区域自然植被的退化特征与机理,并以水分富集和可持续利用为主线,以恢复生态学、造林学和水文学等学科交叉理论为指导,以脆弱区植被和生态系统恢复为目标,从景观结构多样性恢复、自然恢复和优势种群构建恢复方面提出了云南水分生态脆弱区植被恢复的关键技术。主要成果如下:

1.项目以云南省干热河谷、岩溶石漠化为代表的水生态脆弱区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退化区植被水分适宜性、水分生态承载力、土壤水分入渗和产流产沙特征、集水系统的水文生态过程,初步揭示了植被退化成因和生态恢复的约束条件。

2.通过研究自然坡面产流率、集水系统的水分生产力,提出了集水组合、导流组合和土地整理整装的集水造林技术;通过适应性的综合研究,筛选构建了以本地种为主体的乔灌结合的植被重建技术和相应模式;研究了废弃地立地条件和周边土壤种子库特征,提出了利用客土土壤种子库促进废弃地植被恢复技术。以上技术在金沙江干热河谷的元谋县,滇东南石漠化地区的建水县、弥勒县进行了应用和推广。

3.项目执行期间发表论文50篇,其中SCI论文9篇;出版相关学术专著4部;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件;制定和发布林业行业标准1项;培养研究生23名;培训技术骨干150余人;累计推广面积达10万余亩;经济效益、生态、社会效益显著。

附件2

“东喜马拉雅地区濒危灵长类保护生物学研究”项目基本情况

成果名称:东喜马拉雅地区濒危灵长类保护生物学研究

完成单位:大理大学 西南林业大学

完成人:肖 文、范朋飞、崔亮伟、黄志旁、任国鹏、李延鹏、费汉缆、李进发、王双金、马 驰

项目申报类型:自然科学奖

项目简介:东喜马拉雅地区处于世界3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区 (印缅、中国西南山地和喜马拉雅) 交汇处,其核心区滇西北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区域,亦是北半球灵长类多样性最高的地区,中国现生26种非人灵长类超过50%仅分布于此。然而,因地形陡峭、面积广阔、山高林密,野生动物调查的常规/传统方法难以实施,使得区域灵长类物种的种群、分布和生境现状等信息极为匮乏,导致濒危物种面临灭绝危险,不利于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安全。10余年来,项目组在4个自然科学基金和多个横向项目支持下,不断探索和创新监测手段,完成濒危灵长长期保护监测,取得以下重大科学发现和重要成果。

1.首次创建3D可视化动物调查技术,系统更新滇西北区域13种灵长类的分布和种群动态信息。传统野生动物访查技术基于复杂的等高线地图,仅能收集动物是否分布的信息,项目组基于Google earth等可视化3D地形平台开展访查,准确收集灵长类物种的分布位置和种群动态。更新了区域灵长类分布和种群动态信息,包括怒江金丝猴、戴帽叶猴、天行长臂猿、滇金丝猴和白颊长臂猿5种濒危物种。

2.新物种白颊猕猴的重大发现,为中国科学家命名的第二个灵长类物种。项目组发现和命名的白颊猕猴是26个灵长类物种由中国科学家命名第2个灵长类物种。该成果被Wiley 出版社评为2015年灵长类研究领域最受关注的文章,被China Daily评为“近10年来,中国动物学研究最重要的发现”。

3.世界上首次发现滇金丝猴的接生行为,改变了接生行为是人类特有行为的认知。人类起源研究认为,人的大脑发育和直立行走使分娩尤为困难,进而演化出区分他物种的接生行为,除人以外的动物接生行为发现对重新认识人类特有行为的起源引入新的视角。该发现之后,世界上其他科学家在倭黑猩猩、白头叶猴和川金丝猴等其他物种发现接生行为,引领了人类起源相关方向的知识创新。

4.以滇金丝猴为例,首次创立濒危灵长类的综合保护监测体系。系统开展囊括野生、散养和笼养种群的社会组织、繁殖行为、食性、利手、疾病防治与救助、栖息地预测与评估等研究。有效支持滇金丝猴笼养种群的管理,散养种群的疾病防治支持滇金丝猴国家公园管理,保证了野外种群的复壮,形成了濒危灵长类的综合保护监测体系。

20篇核心论文 (SCI 17篇,核心3篇),总影响因子31.448,SCI他引144数,总他引192次,专利1项。培养研究生10余名 (博士2名)。成果得到New Scientist、CCTV等国内外多家媒体报道,促进滇西北灵长类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支持云南省在国家生态文明和“一带一路”战略等工作。

完成单位对项目的贡献情况:

1.大理大学:为项目设计和实施提供各方面的便利与支持,支持后续的项目成果推广应用、成果总结和评价等工作。

2.西南林业大学:为项目设计和实施提供支持,参与成果总结和评价等工作。

完成人对项目的贡献情况:

1. 第一完成人:肖文,研究员,完成单位:大理大学。构建项目的整体框架和实施计划,为项目的完成搭建并提供平台,3D可视化野生动物调查技术的创新,代表性论文2-7通讯作者。

2. 第二完成人:范朋飞,教授,完成单位:大理大学。参加构建项目的整体框架,白颊猕猴新物种发现,长臂猿保护生物学研究,代表性论文1和8的通讯和第一作者。

3. 第三完成人:崔亮伟,教授,完成单位:西南林业大学。参与构建项目的整体框架,参与项目实施,滇金丝猴和戴帽叶猴等物种的保护生物学研究,代表性论文2-6的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

4. 第四完成人:黄志旁,副研究员,完成单位:大理大学。组织和参与项目实施,黑白仰鼻猴行为生态学与保护生物学研究,代表性论文5-6的第一作者。

5. 第五完成人:任国鹏,副研究员,完成单位:大理大学。参与项目实施,完成濒危灵长类栖息地预测与评估等研究,核心论文17的第一作者。

6. 第六完成人:李延鹏,研究助理,完成单位:大理大学。组织与参与项目的实施,完成黑白仰鼻猴疾病防治与管理研究,为滇金丝猴旅游管理提供支持,参加申报材料准备及申报工作,核心论文19的第一作者。

7. 第七完成人:费汉榄,助理研究员,完成单位:大理大学。参与项目的实施,完成高黎贡长臂猿 (天行长臂猿) 保护生物学研究,核心论文15的共享第一作者。

8. 第八完成人:李进发,工程师,完成单位:西南林业大学。参项目实施,黑白仰鼻猴野生种群的繁殖季节性研究,核心论文20的第一作者。

9. 第九完成人:王双金,讲师,完成单位:西南林业大学。黑白仰鼻猴繁殖行为研究,核心论文18的第一作者。

10. 第十完成人:马驰,助理研究员,完成单位:大理大学。参与项目的实施,完成黑仰鼻猴和灰叶猴分布与种群动态研究,核心论文12-13的第一作者。

获得知识产权情况:

该项目核心论文20篇,其中SCI收录17篇,核心3篇,实用新型专利1项。

Copyright  ©  2003 – 2024 西南林业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000211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