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西南林业大学科技成果拟登记项目情况公示(一)

来源: 时间:2019-04-11 作者: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科技成果登记和信息发布工作,促进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根据《云南省科技厅关于印发〈云南省科技成果登记和信息发布实施办法〉的通知》(云科奖发〔2015〕2号)要求,拟对我校的“ 云南切梢小蠹智能监测与绿色防控技术开发应用”和“纳米氧化铜/酚醛树脂复合体系制备及应用基础研究”两项研究成果进行登记。现将两项科技成果基本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内,任何对公示内容有异议的单位或个人,请以实名及书面材料的方式向科学技术处反映。

公示时间:2019年4月11日至4月17日

联系电话:0871-63863651

附件:两项科技成果基本情况

科学技术处

2019年4月11日

附件:

两项科技成果基本情况

成果一:

成果名称:云南切梢小蠹智能监测与绿色防控技术开发应用

完成单位:西南林业大学,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云南省林业和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云南这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完成人:杨斌,泽桑梓,赵宁,马云强,季梅,朱家颖,王大伟,李宗波,刘乃勇,刘宏屏,尹大东,户连荣,岳锋,刘凌,冯小飞,张知晓,杨倩,李云琴,王浩,李林玉,陈召雨,周希伟,汪宇,赵琰明,曹荟,潘小芳,张新瑜,徐小伟,卢世栋

成果简介: 云南切梢小蠹(Tomicus yunnanensis)是云南最为重大的林业有害生物,在云南及云南接壤的四川和贵州云南松人工林严重发生,且连续为害近40年,近20年,年均为害面积超过100万亩。项目组针对该虫开展了天空地一体智能监测技术研究,非寄主调控的机理和技术研究,绿色防控技术的标准化研究,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研究成果通过技术服务、示范基地建设和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推动了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的进步。成果主要内容及创新点如下:

1.本成果针对云南切梢小蠹开发了天空地一体智能监测技术。开发了云南切梢小蠹数据采集系统,包括无人机高光谱数据采集、地面定点监测数据采集、地面人工移动数据采集、气象数据采集等,采集获得数据通过物联网、移动互联实时传输;开发了数据融合平台,包括无人机高光谱图像的融合,无人机图像与卫星影像的融合与配准,地面定点和移动采集数据融合和可视化表达;开发了数据分析平台,气象数据连续可视化表达,受害林分自动分析,有害生物的智能识别,天空地数据的融合分析与预警等;通过天空地的数据采集、数据融合和智能分析;在云南省云南切梢小蠹严重发生区建立247个固定监测点,全省护林员及林技人员安装移动数据采集APP超过1.5万个,在云南21个县建立云南切梢小蠹无人机数据采集点,每天获取监测数据和图像超过3G。实现云南切梢小蠹监测范围广覆盖、监测信息传输和接收实时化、监测数据分析智能化和监测预警结果表达可视化。

2.开展了非寄主植物对云南切梢小蠹影响研究。同过去关注云南切梢小蠹与寄主云南松互作关系不同,本成果重点开展了非寄主对云南切梢小蠹的影响研究,从多种非寄主阔叶树和针叶树种中筛选出能明显影响该虫嗅觉行为的树种,并探讨非寄主与寄主不同配置模式和比例对该虫的影响,研发出非寄主与寄主的配置(混交)控虫技术。研究过程中从非寄主植物中分析鉴定出6种有效影响该虫寄主选择的活性气味物质,即:(E)-2-己烯-1醇、(Z)-4-己烯-1-醇、4-烯丙基苯甲醚、对乙基苯乙酮、(E)-3-己烯-1醇、(E)-2-己烯-1醛、(E)-3-己烯-1醛等,为使这些气味物质能在实际中应用,项目组开发了气味缓释剂2个。

3.本成果从云南切梢小蠹中克隆鉴定出45个气味结合蛋白(OBP)基因、12个化学感受蛋白(CSP)基因、9个气味受体(OR)基因、8个味觉受体(GR)基因、3个离子型受体(IR)基因和3个化学感受神经元膜蛋白(SNMP)基因。通过同源模建获得多个OBP三维结构,并以分子对接方法研究了非寄主和寄主气味物质与多个OBP结合特性,深入分析结合能,结合常数、结合位点等,阐明非寄主与寄主气味通过与OBP竞争性结合而影响云南切梢小蠹寄主选择;此外,本成果还克隆云南切梢小蠹卵黄原蛋白(Vg)和卵黄蛋白受体(VgR)基因,研究非寄主气味存在环境下,Vg和VgR基因表达特征,证实在非寄主气味环境下,Vg和VgR基因表达受抑,卵黄蛋白合成受阻,并从卵巢解剖、卵黄蛋白含量测定和受侵木段内卵、幼虫数据进一步证实非寄主调控云南切梢小蠹繁殖。本成阐明的非寄主调控云南切梢小蠹的机制是可能害虫主动环境识别和主动自我调控的机制,与过去的天敌假说和资源集中假说被动调控机制明显不同。

4.本成果完善了蠹害木清理技术,通过剂型改进提高了微生物防治效果,并形成蠹害木清理的行业技术标准及生物-化学复合防治技术规程。同时,本成果还新发明气味干扰技术,抗虫混交林营建技术,并把这些有效绿色防控技术标准化,形成云南切梢小蠹绿色防控技术标准体系。这些标准和技术规程包括:云南省地方标准,松小蠹防治 施用粉拟青霉菌剂与打孔注药复合技术规程,DB53/T 529-2013,国家林业行业标准,云南松切梢小蠹受害木清理技术规程,LY/T 2352-2014,云南省地方标准,松小蠹防治 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DB 53/T 884-2018,云南省地方标准,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标准体系, DB 53/T 883-2018,云南省地方标准,松小蠹防治 抗虫混交林营建技术规程, DB 53/T 893-2018等。

5.应用推广及效益

(1)本成果建立不同类型的新技术技术示范基地3个,示范基地面积2700亩。分别是:在云南省沾益县盘江镇建立云南松-旱冬瓜行状混交、云南松-旱冬瓜随机混交、云南松-滇朴行状混交林400亩,其中云南松-旱冬瓜行状混交和随机混交两种模式蛀梢率分别减少77.6%和95.9%,综合防效86.75%;筛选出对松小蠹行为有干扰活性的气味物质5种,并利用气味干扰控制云南切梢小蠹100亩,蛀梢率减少86.2%;用粉拟青霉粉剂与化学药剂打孔注药复合防治云南切梢小蠹700亩,其防治效果蛀梢率减退率82.51%,蠹害致死株率减退率100%,不再出现林木枯死,松小蠹得到有效防控。在弥渡县建立松小蠹综合防治推广示范基地 2 个,其中东山国营林场 800 亩、国家云南松良种基地 700 亩;经推广示范后,受害株率减退率82.5%、蠹害指数减退率85.3%、枯死株率减退率为 100%。

(2)天空地一体智能监测技术推广。本成果构建的天空地一体监测技术及成套设备配置在云南21县、河北2县、甘肃1县、黑龙江1县的25个国家级中心测报点推广应用,政府采购合同金额达到1143.57万元,新增利润457.42万元。

(3)绿色防控技术在云南切梢小蠹严重发生区玉溪市、楚雄市、大理州、昆明市、曲靖市、文山州、丽江市、保山市、怒江州9个州市推广应用,应用防治面积达到32万亩,累计经济效益为4.54亿元。

6.发表论文23篇,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制定和发布行业标准1项,云南省地方标准4项,获得软件著作权5项,培养硕士研究生9名,博士研究生1名。课题组负责人获云南省“万人计划”产业技术领军人才,项目主要成员有3人晋升教授、4人晋升副教授、云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入选云南省万人计划3人。

成果二:

成果名称:纳米氧化铜/酚醛树脂复合体系制备及应用基础研究

完成单位:西南林业大学

完成人:高伟,雷洪

成果简介:本项目属木材科学与技术领域。 木材胶粘剂是决定木质人造板性能的最核心要素之一,对其进行功能化改良是提升人造板综合品质、赋予人造板特殊性能、进而促进人造板产业升级的最有效途径。本项目在国内外创造性地开展了木材胶粘剂各种功能化改良研究,对酚醛树脂(PF)胶粘剂进行了低毒降醛、快速固化、增强改性、防腐抗菌等系列功能化综合改良。本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系统深入开展了木材胶粘剂功能化改性成效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发现点如下:

1.酚醛树脂胶粘剂固化机理及快速固化。在业界首次创建了酚醛树脂胶粘剂/防腐剂/木材共混体系下的胶粘剂固化理论模型,发现固化体系反应速率以125℃为分界点,并依次分界点分别建立了基于固化动力学分析的数学模型,开创了最接近真实热压条件下以固化动力学研究热固性树脂胶粘剂固化反应历程的基础理论与方法;阐释了铜化合物在酚醛树脂胶粘剂固化过程中的协同关系,解析了纳米氧化铜/酚醛树脂胶粘剂复合体系的分子架构,为进一步开展金属氧化物改性木材胶粘剂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发现了脱甲基化木质素、金属催化剂(氢氧化钡、碳酸钠、氢氧化锂、乙酸锌)提高酚醛树脂胶粘剂固化速率的反应机制,为生物质材料及金属催化剂改性酚醛树脂胶粘剂快速固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2.木材胶粘剂功能化改良。深入研究了纳米氧化铜提高酚醛树脂胶粘剂胶合制品力学性能的作用规律,在保证定向结构刨花板物理力学性能的条件下赋予其显著的抗白蚁性能,为通过胶粘剂改良赋予其胶接人造板生物耐久性功能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阐明了苯酚/单宁/尿素/甲醛的共缩聚原理,发现了单宁和共缩聚工艺提高酚醛树脂热稳定性的作用机制,为酚醛树脂胶粘剂热性改良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3.本项目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13篇,其中SCI论文7篇。课题负责人入选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课题负责人获国际木材保护研究组织 (IRG/WP) Ron Cockroft Award 奖,部分研究成果获昆明市2013年第十一届自然科学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

Copyright  ©  2003 – 2024 西南林业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000211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