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一堂思政课
黄华宁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 “六个要” 和 “八个相统一”,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指明了方向。上好思政课,需将这些要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以政治信仰为根基,以创新思维为引擎,以实践情怀为纽带,构建兼具思想深度与情感温度的育人体系。
一、以 “六要” 铸魂:锻造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精神品格
1.政治要强:坚定信仰的 “定盘星”
思政课教师需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上保持清醒,以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感召学生。这不仅要求教师自身筑牢信仰之基,更要善于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疑释惑,引导学生在 “乱花渐欲迷人眼” 的复杂环境中明辨是非。
2.情怀要深:滋润心灵的 “春雨”
教师的家国情怀是最生动的教材。从 “半条被子” 的温暖故事到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的戍边精神,教师需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象的情感共鸣。
3.思维要新:破局创新的 “金钥匙”
面对 “00 后” 学生的认知特点,思政课需打破传统说教模式。可运用辩证思维剖析社会热点,如通过 “人工智能伦理困境” 探讨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的关系
4.视野要广:贯通古今的 “望远镜”
思政课教师需具备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的视野格局。一方面,要深耕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广泛涉猎哲学、历史、科技等领域知识;另一方面,要善于将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结合,如对比中西抗疫模式,引导学生客观认识中国发展道路。
5.自律要严:言行一致的 “标杆”
教师的自律不仅是职业道德要求,更是课程性质的内在规定。从课堂讲授到网络言行,需始终保持政治清醒。例如,在分析社会问题时,既要直面矛盾,又要把握立场,避免情绪化表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思政课教师要 “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以知行合一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
6.人格要正:立德树人的 “旗帜”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思政课的灵魂。周恩来总理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的志向、黄文秀 “用生命诠释初心” 的担当,都是人格教育的鲜活教材。教师需以自身为榜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言行,让学生在 “亲其师” 中 “信其道”。
二、以 “八统一” 赋能:构建思政课教学的科学方法论
1.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
讲好思政课,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支撑政治立场。例如,在讲解 “人类命运共同体” 时,可结合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从学理层面揭示其科学性,避免空洞说教。
2.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
知识传授是价值引导的载体。如在历史课中,通过 “丝绸之路” 的史实讲解,不仅让学生掌握贸易路线知识,更引导其理解文明交流互鉴的价值。
3.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
面对网络上的错误思潮,教师既要旗帜鲜明批判,又要引导学生理性思辨。例如,针对 “历史虚无主义”,可通过史料对比,让学生自主辨析历史真相。
4.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思政课需走出教室,融入社会大课堂。
5.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
既要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又要结合地域特色。
6.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
教师主导课堂方向,同时激发学生主体意识。互动式教学、小组讨论等形式,可让学生在思想碰撞中深化认识。
7.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
对于核心理论,需理直气壮 “灌输”;对于复杂问题,则通过设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如讲解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时,可对比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优劣,启发学生思考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8.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除思政课程外,需挖掘其他课程的育人功能。
三、以系统思维推进:打造高质量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1.精准备课:从 “教材体系” 到 “教学体系” 的转化
备课需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大数据分析学情,将教材内容转化为 “问题链”“案例库”。如针对大学生关注的就业问题,可设计 “就业选择中的价值观引导” 专题,结合职业规划理论与典型案例,增强针对性。
2.创新教学:技术赋能与场景重构
利用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课堂,如通过 VR 技术重现 “遵义会议” 场景,让学生 “穿越” 历史;开设 “云端思政课”,邀请抗疫英雄、大国工匠在线互动,拓展教学空间。
3.协同育人:构建 “家校社” 共同体
思政课需打破学校围墙,与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如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在实践中深化责任意识;邀请家长走进课堂,分享红色家风故事,实现 “家校共育”。
4.效果评估:从 “知识考核” 到 “素养提升” 的转型
建立多维评价体系,不仅考察理论知识,更关注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和行为表现。
上好思政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教师以 “六要” 修身铸魂,又需要以 “八统一” 创新方法,更需要全社会协同育人。唯有将政治高度、理论深度、实践温度有机融合,才能让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 “金课”,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来源:宣传部/文:柏顺文/初审:张冉/复审:冷瑾/终审:柏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