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风采

【我在教学一线】杨颖

来源: 时间:2025-04-10 作者:

如何上好一堂思政课

【讲课要有主心骨,理论在手底气足】

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年轻的脸庞,总会想起二十年前在图书馆啃《资本论》的日子。那时候总在想:这些艰深的理论怎么讲才能让学生愿意听?如今教了多年书后才明白,真理的力量不在书本里,而在帮学生解开心结的过程中。要上好一堂思政课,就得把学问做扎实、把信仰揣心里,在理论和现实之间架起一座能沟通的桥。

【站稳政治立场 练就思想“望远镜”】

思政课就像盖房子,老师的政治定力就是支撑整栋楼的钢筋骨架。面对学生关注的“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这些言论,老师要会“砌墙”——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砖石,用学生身边的现实案例当黏合剂,把理论和现实生活浇筑成一个整体,把真理的“承重墙”砌了经得起地震摇撼。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学生只要掌握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批判的理论武器,就能穿透算法编织的信息屏障,抵御错误思潮。

【讲课要接地气,大道理也可亲可近】

思政课要讲学生听得懂,愿意听,记得住,懂得用的话。比如,讲剩余价值理论,以学生对自身的评价“45度人”为切入点,抛出问题“为什么当代年轻人会陷入卷又卷不动,躺又躺不平这一怪圈”,由浅入深地搭建完整知识框架。明白了45°人生背后的原理,还要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躺平”现象背后社会需求与个人选择的关系;进而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原来打开“内卷”焦虑的死结的金钥匙就在于实践。至此,学生豁然开朗,理论就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能在现实中生根发芽的种子。

【讲课带点温度 真理也能暖心】

思政课上,教学语言应该既有深度也有温度。“天边不如身边,道理不如故事”。“否定之否定”规律可以讲破茧成蝶的成长故事,“世界历史形成理论”可以讲不同文明交流的新鲜事。当理论脱去西装革履,换上学生喜欢的便装,思政课堂就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看着学生们眼睛发亮的样子,就知道真理的温度已经传了过去。

【点燃火种不填鸭,让学生自己找光】

价值引领的关键是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碰到“佛系”“摆烂”这些情绪,老师不当灭火器,要做点火器。不是直接给学生答案,而是教他们用《矛盾论》解剖现实,用《实践论》照亮前路。当学生们自己摸到真理的门道,那比老师说一百句都管用。

【教育不是灌满桶,而是点亮一盏灯】

思政课最动人的地方,就在于思想碰撞出的火花。在这个信息涌流的时代,思政课老师得用真学问撑起硬脊梁,用真信仰温暖学子心。当马克思主义和青春的困惑擦出火花,教育的魔力就显现了——不是往学生脑袋里填塞知识,而是在学生心里点上一盏灯,让每个同学都能在真理之光的照耀下,找到自己前行的方向。(来源:宣传部,教评中心/文:柏顺文/初审:张冉/复审:冷瑾/终审:柏顺文)


Copyright  ©  2003 – 2025 西南林业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000211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