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研究生质量工程项目】立足林业科研与生产一线 构建区域特色

来源: 时间:2025-05-13 作者:

立足林业科研与生产一线 构建区域特色典型教学案例

《现代森林培育理论与技术》作为林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核心必修课程,以显著的行业实践性为特征,致力于培养“知识—能力”复合型人才。

王晓丽项目团队依托西南区域林业产业特色,围绕授课专题,整合2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成果与地方林业生产实际问题,构建了包含21个自编原创案例的教学案例库,形成“科研反哺教学、实践融合理论”的特色育人模式。  

一、多维协同的案例库建设体系

(一)产教融合的素材积淀

团队成员深入云南林业企业、林场、林草局及林农生产一线,采集具有时效性的第一手资料,涵盖生产数据、现场影像及技术难点。依托“十三五”“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将桉树多代经营地力维护、云南松截干促萌等前沿成果转化为教学素材,确保案例的科技前瞻性与区域适用性。


项目组成员深入生产一线收集案例素材的工作照

(二)教研相长的建设支撑

在案例库建设过程中,团队主持省级教研课题8项,发表教研论文5篇,主编国家林草局“十四五”规划教材《种苗培育学实验实习指导》《城乡协同生态学》,建成省级优质课程《森林培育学专题》,参与建设2门省级一流课程(含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并融入全国“森林培育学”“李保国精神+”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形成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团队成员主编出版的国家林草局“十四五”规划教材

(三)科研赋能的创新提升

在案例库建设过程中,团队累计发表SCI收录论文5篇、权威期刊论文2篇,出版《云南松菌根生长对氮磷配施的响应规律》《云南区域桉树良种壮苗繁育研究》等学术专著6部,获授权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6项,参与修订2项国家标准,将陕西省林业科技成果一等奖相关技术转化为案例核心内容,显著提升案例的技术含量与应用价值。 

团队成员主编出版的学术专著

二、动态应用的教学实践成效

自2023年9月起,案例库中的10个典型案例在两届硕士研究生教学中应用,通过“问题导向—情境模拟—分组研讨”的互动模式,显著提升课堂效果。以“尾巨桉速丰林培育(无性系林业)”案例为例,该案例聚焦云南短轮伐期工业用材林培育,整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成果,包含适地适树技术、壮苗培育、多轮伐期地力维护等11个关键知识点,配套生产现场视频与数据图表,设计三级递进式讨论问题,引导学生解析桉树人工林培育中的科学与实践难题。

教学效果调查显示,西南林业大学2024级林业专硕生(有效样本52人)中,80%以上认可案例教学对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及学位论文构思的促进作用,认为案例的区域特色与科技前沿性显著提升了学习兴趣与问题解决能力。  

三、特色案例解析:尾巨桉速丰林培育的立体化教学架构

(一)案例设计理念

紧扣“理论—技术—产业”链条,将无性系林业技术、速丰林培育标准与云南桉树产业痛点相结合,融入生物炭基肥输入等最新科研成果,构建“基础理论—关键技术—生产应用”的知识模块。

(二)教学实施路径

1. 情境导入:通过两代尾巨桉林分对比影像,直观呈现短轮伐期经营的地力衰退问题,激发探索欲望。


2. 分层研讨:从“适地适树如何量化评价”到“多代经营如何实现生产力维持”,设置阶梯式问题链,引导学生构建系统性解决方案。

3. 实践衔接:结合企业调研数据,组织虚拟造林方案设计,强化种苗繁育、抚育管理等关键技术的实操认知。

(三)创新点与成效

案例兼具三大特色:时效性(集成2023年最新生产数据)、应用性(直击企业病虫害防治与杂草控制难题)、前沿性(融入生物炭技术研究成果)。通过“课件演示—板书推演—分组讨论”的多元教学手段,实现知识掌握与职业能力的同步提升,85%以上学生反馈案例学习对未来从事林业技术推广或科研工作具有直接指导意义。  

本项目构建的区域特色案例库,开创了“科研项目转化、生产问题导入、学生能力导向”的教学改革范式,为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未来将持续深化“案例库—教材—课程”的一体化建设,推动形成“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长效育人机制。(来源:研究生院/文:柏顺文/初审:张冉/复审:冷瑾/终审:柏顺文)


Copyright  ©  2003 – 2025 西南林业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0002112号-2